牡丹(学名:Paeonia suffruticosa)是重要的观赏植物,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,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。
牡丹花别称鼠姑、鹿韭、白茸、木芍药、百雨金,又有洛阳花、富贵花和“花中之王”之称。原产地中国。牡丹为毛莨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,有三十多种。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,还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。牡丹五彩缤纷,雍容华贵,被誉为国色天香,是花中之王。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。如唐诗赞它:“佳名唤作百花王”。又宋词“爱莲说”中写有:“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”。中国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类和平、幸福、繁华与富足的象征。 李时珍指出:牡丹只取红、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,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“气味不纯,不可用”红花者偏于利,白花者偏于补。 牡丹花适用于面部黄褐斑,皮肤衰老。常饮可使气血充沛,容颜红润,精神饱满。
牡丹花的形态是落叶小灌木,高1-1.5米;二回三出复叶,小叶常3-5裂;初夏开白色、红色或紫色花,花单生大型;雌蕊生于肉质花盘上,密被细毛。
牡丹栽培的历史较晚,大约在汉代[,由于其花似芍药而被引种,也有出自曹州(即现在的菏泽市)之说。但经过多年培育,在唐朝时已被《神农本草经》誉为花王,当时也叫“木芍药”。唐代宫廷簪花侍女以头戴牡丹为美。据《镜花缘》中记载的传说,一次武则天因酒醉在冬天下诏令百花全部开放,没想到“时至众花多开,唯牡丹不从”,武则天一怒之下,将所有牡丹贬至洛阳,因此洛阳成为牡丹之乡,有“洛阳牡丹甲天下”之说。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一书記有春节催花:“常有不时之花,然皆藏土窑中,四周以火逼之,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”。培育出多色品种。现在世界各国种植的牡丹都是从中国引种的。最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牡丹原指现在的紫金牛属植物百两金(Ardisia
crispa)
牡丹在文化中
牡丹在中国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花王,等同于欧洲人心目中的花女王——玫瑰,周敦頤《愛蓮說》稱:“自李唐來,世人盛愛牡丹。”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专门撰写《牡丹记》,以后又有许多人专门修定牡丹谱,记录各种品种。
清朝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,中华民国由于建都南方,改国花为梅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制定国花。洛阳市和菏泽市的市花是牡丹,两市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“中国牡丹花都”和“中国牡丹之都”的称号。1990年代中期,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花卉协会举行了一次国花评选,结论是牡丹为国花,兰、荷、菊、梅为四季花作为辅助。但这一结论只止于协会的公告,并未进入任何立法程序。所以,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仍没有法定的国花。2007年3月,62名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签名,希望能在三月全国两会时确定梅花、牡丹为中国双国花,但最终未能如愿。
日本人因为牡丹开花在一年中人最困乏的时期,因此将牡丹刻画在为纪念著名逝去人物的神社中,以保证他们美好的睡眠。类似于中国人使用荷花图案的场合。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经写过一篇極短篇小说《牡丹》,讲述了一个在二战中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將官種的牡丹。
牡丹在欧洲人心目中代表豪华,目前培植牡丹越来越普及。中國周敦頤的《愛蓮說》亦有道:「牡丹,花之富貴者也。」
「牡丹花下死,做鬼也風流」裡的牡丹比喻美麗動人的女子,比喻為美女而犧牲喪命,也算是一件風流韻事,甘之如飴,出自清朝劉鶚所著《老殘遊記‧二編》第三回:「任三爺昨日親口對我說:『我真愛你,愛極了,倘若能成就咱倆人好事,我就破了家,我也情願;我就送了命,我也願意。古人說得好:牡丹花下死,做鬼也風流。只是不知你心裡有我沒有?』」
Ø
洛阳牡丹
洛阳牡丹是产自河南省洛阳市的牡丹总称,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始于隋代,唐代是其鼎盛时期,至宋代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。与此同时,各代还涌现出一些描写洛阳牡丹的诗词、著作及绘画作品,如唐代诗人刘禹锡《赏牡丹》一诗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帝京”将洛阳牡丹比喻为国中最漂亮的女子,宋代诗人欧阳修更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《洛陽牡丹記》。
牡丹与芍药的区别
![]() |
| 牡丹花 |
![]() |
| 芍药 |
1、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:牡丹是木本植物,能长到2米多高;芍药是宿根草本植物,高不过1 米。
2、 牡丹比芍药花期早。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,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,俗称“气死牡丹”。
3、 牡丹叶片宽,正面绿色反面略呈黄色,而芍药叶片狭窄,正反面均为黑绿色;
4、 牡丹的花朵生于花枝顶端,多单生.花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;而芍药的花朵于枝顶族生.花径在15厘米左右。
5、 牡丹被称为花王。芍药被称为花相。
6、 牡丹叶片偏灰绿,芍药叶片较有光泽。
7、 牡丹比芍药花色要丰富的多.
Sumber:
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3/0117/15/11455073_260722961.shtml

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